最近最热门的话题可能就是地方政府债务了,电视、广播、网络上铺天盖地到处都是一些“专家”在侃侃而谈。地方政府债务是怎么回事?和城投债是什么关系?城投债安全吗?凯世富乐作为专注于债券投资的专家,就让我们来抽丝剥茧,为您解析城投债。
城投债作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产物,它的出现源于1994年颁布的《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》第二十八条规定:“地方各级预算按照量入为出、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,不列赤字。除法律和国务院另有规定外,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地方政府债券。”,这就把地方政府直接发行债券的路堵上了。同时在中央和地方分税制的财政体制下,地方政府预算内资金的主要来源就是地方税,这部分远远不能满足其经济发展的需要。于是,为了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,一些地方政府通过注入资产,委派一些政府工作人员(很多城投公司的法人就是当地的副市长、财政局长),设立城投公司以银行借贷和发行债券的形式获得资金,然后再把资金投入到地方基础设施和公益项目的建设中。
城投债真正大规模发展还是源于2008年的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。在这一背景下,各省市的计划投资总额超过了20万亿元,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就是资金缺口十分明显。为了鼓励地方政府通过设立合规的融资平台进行融资,2009年3月,央行和银监会专门发文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政府组建融资平台,发行企业债、中期票据等融资工具,拓宽政府的融资渠道。这也刺激了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,于是各地纷纷成立融资平台,通过银行贷款、发行债券等各种方式进行融资。中央政府很快意识到其中的问题,于是2010年,监管层先后发文,要求各地政府对融资平台公司债务进行一次全面清理,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管理。在随后的2011年,银监会又发文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进行了种种限制。
中央政府的迅速“变脸”导致了很多后遗症。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主要投向是市政建设、交通运输、农林水利建设等公益性、基础设施项目。这些项目的特点便是周期长、赢利能力较弱,更多的是依靠持续不断的后续融资能力,通过经济的发展、财政收入的增长来解决债务问题。并且在四万亿投资的刺激下,大多项目已经开工,需要后续源源不断的资金投入。政府态度的转变无异于釜底抽薪。于是,无法通过正常渠道进行融资的地方政府,开始通过信托、甚至是民间借贷的形式来高成本融资。
审计署刚刚发布的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显示,截至2013年6月,地方政府债务余额17.9万亿。全国政府性债务各项风险指标,均处于国际通常使用的控制标准参考值范围内,风险总体可控。对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各种限制,更多的是中央政府为了防范地方政府继续无度的举债而进行的博弈。对于存量地方政府债务,更多的应该是大禹治水的策略,宜疏不宜堵。中央政府也渐渐意识到这一点。一方面中央组织部下发文件,加强对政府债务情况的考核,对盲目举债的记录在案,离任的也要追究责任。另一方面发改委允许地方债借新还旧,用低成本债券置换此前高成本融资。市政债的发行也提上了日程。这些都是化解政府债务压力的有效途径。
城投债在地方政府债务中,是通过公开市场发行,经过发改委申批,最规范、最透明的那一部分。审计署的审计结果显示,地方政府债务中发行债券的规模仅占10%左右。而凯世富乐投资的城投债,更是在这10%中精挑细选,选取的足额质押担保、在交易所上市、并且可以高折算质押融资的最安全的那一部分。同时,我们对投资的每一支城投债都会进行实地的考察,并且会与发行人、承销商、评级机构都建立密切的联系,密切关注每一支债券的信用变化。在此基础上,我们有信心确保您的投资是安全的,我们也会用持续不断稳定的收益来回报您对凯世富乐的信任。
(本文作者为北京凯世富乐资产管理有限公司,如有转载请说明)